驱车行驶在群山环抱之中的京承高速公路上,隧道口、大桥两侧、岩壁上都被绿色覆盖,一路驶来满眼皆绿。
“你能看出哪些是自然生长的,哪些又是绿化的吗?”王峰指着高速公路两侧的绿植问同行的记者。
王峰是首发绿化公司京承绿化项目部项目经理,他介绍,有的岩体上草本偏多,为了恢复植被生态,达到与周围的山浑然一体的效果需要补植,这个季节是最好的补植期。
8月9日,京承高速公路密云段一处边坡上,49岁的石金福戴好黄色安全帽,穿上防滑胶鞋,沿边坡一侧的作业道爬上距高速公路30米高的坡顶。
作业前,安全措施是项目经理王峰反复强调的。石金福在一根长绳上打上三根钢钎将“安全绳”固定,安全员检查稳定度合格后,石金福把“安全绳”绑在身上,座板锁扣绑在“安全绳”上,12名养护工每人间隔4米距离开始顺坡顶而下“栽小苗”。
“小苗”主要是紫碎槐和榆树两类。袋装苗从停在坡下的养护车上卸下,装到滑板上,用绳子拽上作业边坡,分发给养护工。
石金福坐在木板上,手拿小镐在边坡上刨出一个小坑,左手从随身背的小竹筐中取出一株小苗,弃掉黑色包装袋,栽上后填上土,留下凹坑便于日后浇水。
石金福跟11名养护工要补植这段2500平方米的边坡,平均每人一天的工作量是120平方米,约需种植150株小苗。
京承高速公路三期63公里沿线养护面积达131万平方米,其中有58万平方米为岩体坡面。坡面“保养”离不开浇水,通常是用水车浇。
“水车15米以上很难够得到,浇不到位,绿植就很难保持很好。坡面又是斜面,水一浇流失掉很多。”王峰说,后来项目部对2500平方米以上需要加强养护的坡面采取喷灌作业。
项目部在坡的一侧建一个能储水30立方米的蓄水池,坡面上布设主管道,间隔2—3米布支管,通过高山泵将水抽到坡上,打开喷头转圈缓慢浇水,就像地面绿地浇水一样,“保证都能浇到,水还流失的少,节约了水资源。”
养护工人吊在半空,十分辛苦,为了避开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,边坡作业采取“早出工,中午休息,晚收工”规律,工人们清晨六点多就开始了工作,依然抵挡不住气温迅速爬升,很快气温就升到了34摄氏度。
豆粒大的汗珠顺着石金福的额角淌了下来,厚厚的工服早已湿透,太阳一晒又干了,王峰笑着说:“我们的衣服是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。”
王峰是个急脾气,在边坡上干活属于“高空作业”,安全最让他忧心。“我们雨后不会立即干活,小雨空半天,大雨隔一天,待太阳把坡面晒干些我们再上坡干活。”
当天王峰爬上坡检查,发现有的工人三根钢钎只钉了一根,王峰急地大吼。有工人累了就坐在板上休息,王峰不允许,“不能在作业面上休息,不干活人的思想会松懈。喝水、休息一定要回到地面上来。”
“坡下是飞驰而过的车流,一旦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。”王峰派安全员张立青专门监督工人作业,“就是要放一个人专盯安全,不能让工人有闪失。”
■记者手记——
他们工作地点在几近垂直的坡面上,就像城市摩天大楼外悬在半空做保洁的“蜘蛛人”一样。
为了高速路上那一抹绿色,工人们每天在坡面爬上爬下,悬在30米的半空中作业,冒着一定的风险,这群绿化养护工就是高速公路上的“蜘蛛人”。
由于需要吊挂作业,每天工作量虽然不是很大,却“很累”。“高空作业”对于身体状况要求严格,患恐高症、血压高的人都无法从事这项工作,王峰说现在京承绿化项目部70人的养护队伍里40岁至50岁的人占多数。他们用辛勤劳作为高速公路披上“绿装”。